文章摘要: 省会,曾几何时,被认为是地位仅次于首都、直辖市的城市,手握主政一方之大权,是历史上城市打破头拼抢的头衔。但是当“一二三线、网红、新零售、抖音”等新兴标签正在不断为大大小小的城市增加声量,“省会”的称号却越来越失去往日光华。
省会,曾几何时,被认为是地位仅次于首都、直辖市的城市,手握主政一方之大权,是历史上城市打破头拼抢的头衔。但是当“一二三线、网红、新零售、抖音”等新兴标签正在不断为大大小小的城市增加声量,“省会”的称号却越来越失去往日光华。
省会最基本的城市职能是政治中心,因聚居大量的政府部门,一般也能吸引大量省内的人口,促进了工商业、交通的发展,进而成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最终成为综合性城市。
一般常用首位度来体现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的比重,首位度一般也能表现省会城市在全省的影响力,及资源集聚度。据悉,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2020年首位度最低的是山东的济南。
济南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140.91亿元,山东2020年的生产总值为73129亿元,济南2020年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9%,比南宁(21.3%)、石家庄(16.4%)、呼和浩特(16.1%)、南京(14.4%)等城市低,排名第27位。
2020年首位度最高的5个省会城市是长春(53.9%)、银川(50.1%)、西宁(45.7%)、西安(38.3%)、哈尔滨(38.7%),其中长春、银川均超过了50%,分别约是济南的3.88倍、3.6倍。
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比较高,因为这些地区的地形、气候等的差异比较大,导致人口、城镇分布不均匀,再加上这些地区本身的经济比较落后。因此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从而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不失为一个良策,还能提升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会城市的竞争力,减少本省人口的流失。
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普遍比较低,如南京、石家庄、南宁、广州、福州、杭州,均在25%以下,因为东部沿海省份平原面积相对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经济比较发达,资源因此能分散到除省会外的其他一些城市。
单从数值来看,济南的首位度比较低 。可首位度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因为每个省份的地理环境、区位、发展现状等不同,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它们的首位度不同,这才是正常的。那么,济南的低首位度,对山东来说,是否合理?
首位度低的省会城市,其所在省份一般发展得比较均衡,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江苏。除江苏外,山东也是均衡发展的典范省份。山东辖16个地级市,在2020年全国GDP百强城市中,山东有11个城市上榜,分别为青岛、济南、烟台、潍坊、临沂、济宁、淄博、菏泽、德州、威海、东营,上榜城市数量仅次于江苏(13个),位居第二。
山东均衡发展的支撑点是什么?较大的面积、平原占比,及较多的人口等是山东能够均衡发展的关键。
山东土地面积达15.79万平方千米,排名全国第20位,在10多个沿海省份中次于广西、河北、广东,排名第四,比江苏、福建、海南等省份大。
山东的土地面积虽然没有广西、河北、广东大,可山东的平原占比达65.56%,仅次于江苏(69%),排名全国第二。因此,山东的平原面积比江苏、浙江、福建等大部分沿海省份大。
由于山东连片平原面积大,因此自古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山东2020年常住人口达10152.75万人,是全国仅有的2个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之一。山东有不少人口大市,其中,临沂、青岛的常住人口均突破了1000万人,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10个。
由于地势平缓,人口分布比较均匀,各城市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小,因此山东的发展比较均衡,各人认为济南的首位度比较合理。但与江苏、浙江,乃至四川、湖北等省份相比,山东似乎缺少一个颇具全国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青岛、济南是山东的两大城市,其2020年的GDP分别为12400.56亿元、10140.91亿元,分别排名全国第13位、第19位。在2020年GDP十强城市中,广东的深圳、广州、江苏的苏州、南京,浙江的杭州均榜上有名,而山东没有城市上榜。
青岛勉强算得上是强二线城市,与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强二线城市相比,青岛近几年的发展比较慢,其GDP在全国的排名与2008年(第9位)相比下滑了4位。济南的GDP则被青岛“压一头”,甚至长期比烟台低,在2018年才又一次反超烟台。
不过,强省会似乎是一个趋势,济南也在今年年初提出了“强省会”,将提升济南在全省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