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互利共赢才是最好的合作关系,北京政府就将其运用到了改造老旧小区的计划中了。近日北京市首家采用了“租赁置换”模式改造的计划,老旧小区换来了干净整洁的新环境与设施。空出来的房子也是变为了舒适的“人才公寓”,为附近的租房难问题解了燃眉之急。
在现代社会中互利共赢才是最好的合作关系,北京政府就将其运用到了改造老旧小区的计划中了。近日北京市首家采用了“租赁置换”模式改造的计划,老旧小区换来了干净整洁的新环境与设施。空出来的房子也是变为了舒适的“人才公寓”,为附近的租房难问题解了燃眉之急。
8月18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走进月坛街道真武庙五里3号院,新刷的红色的外立面、统一的不锈钢窗户护栏、被整理在收纳盒中的墙面电线以及透水地砖、施划整齐的停车位等等,立即就与周边的老旧小区有了天壤之别。
据西城区住建委主任介绍,真武庙五里3号楼建成于1981年,有着大多数老旧小区的“通病”:楼体外立面老化破损、基础配套设施老化、公区空间缺失、无专业物业管理等等,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该楼紧邻金融街商务圈,附近有大量有租房需求的就业人群。“但是,小区内出租屋的条件又难以满足此类人群的租住需求,许多人不得不选择距离较远、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区入住。”
有人指出,资金,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弹药”,然而单靠政府补贴,无法在短时间内铺开规模。一面是居民强烈的改造呼声,一面是资金缺口,如何破题?在区政府和产权单位引导和适当支持下,真武庙项目引入了民营企业愿景集团的资金,在“微利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据地域特点,开启了“租赁置换”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的新模式:
一是采取租赁置换,解决原住居民想改善居住条件“出”的需求;
二是通过改造提升居住环境,解决金融街周边高端人才就近居住“入”的需求;
三是实施改造后降低了居民投诉,解决属地政府、街道、社区的“痛”点;
四是项目微利可持续,可实现社会企业“盈”的需求;
五是通过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方案,实现了政府部门“促”的要求。
老住户李大爷说,原先楼里的上下水老是堵塞,窗外乱糟糟地全是电线,院内也没有电动车车棚和充电桩。而通过此次改造,小区内有意愿的住户免费更换了下水管道,有了充电桩、车棚,还在小区院落的空地中安置了一个小型集装箱,打造成了可供居民举办社区活动、招待客人、聚会的“美好会客厅”,”生活品质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80多岁的吕奶奶住在真武庙五里3号楼已有40多年了,进入耄耋之年的她上下楼明显有些吃力,因为独居在此,房屋又是顶层,住在不同小区的儿子、儿媳有些不放心,因此常常来陪伴。为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在社区的协调沟通下,联系到其儿子儿媳,吕奶奶的子女在详细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和提供的优质服务后,主动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愉快地完成了签约合作。听到吕奶奶租赁置换后与子女住在一个小区,楼下的老邻居也爽快地签了约。
据悉,目前,3号楼56户居民中已有19户与愿景集团签约租赁置换,2户正在接洽中。置换出的房间经过改造,变成了满足附近就业人群的宜居住所:装修一新的房间温馨舒适、配套家具一应俱全、拎包就能入住, 成了“白领人才公寓”。像今年6月底刚从上海来北京任高管的沈女士,就在金融街服务局对接下来到真武庙三里3号楼小区实地看房,当即决定签约三年,“一是离单位近,小区还干净整洁,同时还有着浓浓的老北京气息,我喜欢!”
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西城会进一步加快社会资本引入,通过多途径创新探索,系统性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