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苏州已经结束了第二次的土地集中拍卖,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出让土地的热度非常低迷。这与最近国家连续发布的调控措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目前的土地交易要严格查询资金来源、企业资质,许多开发商企业就倒在了第一关。
苏州已经结束了第二次的土地集中拍卖,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出让土地的热度非常低迷。这与最近国家连续发布的调控措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目前的土地交易要严格查询资金来源、企业资质,许多开发商企业就倒在了第一关。
开拍前就有消息称,本次出让16宗涉宅地块(除去1宗商业、4宗安置房),除了车坊和胜浦地块报名人数接近10家、浒墅关报名超过5家外,其余地块的报名基本都是0-2家,报名阶段就能看出二批次土拍的走冷。
结果也丝毫不出意外,16宗涉宅地块15宗成功出让,1宗流拍,11宗底价成交,除了园区3宗地块有溢价,其中车坊地块进入一次性报价,以14.95%的溢价率成交,也是本场土拍的最高溢价率。
拿地房企多为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还有少数几家民企。
苏州土地市场可谓彻底降温!7号公告土拍或将成为苏州土地市场的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呢?去年到今年以来,苏州的土地市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就拿首次集中土拍的5号公告来说,12宗涉宅地块破中止价,其中新区科技城32号和33号地共吸引了325个房企马甲参与一次性报价,热度可见一斑。而刚过去的7号公告则和5号公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苏州此次土拍转冷,一方面确实有地块素质整体一般的原因,多集中在外围板块和高库存板块,房企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8.17苏州土地新规,禁马甲、控资金,等于堵死了很多房企的拿地道路。
对房企资质要求更加严格 加强对房企资金来源的审核
第三方面的原因是,苏州楼市整体处于下行的态势,除个别热门核心板块外,很多板块新房都处于去化难状态,特价房、降价促销政策频出。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楼市近期约有近30个楼盘推出优惠,如总价折扣、车位券、首付比例折扣等。刚刚过去的8月,市区商品住宅成交约71.95万方,该成交量是今年以来除了2月(春节)外最低的一个月。已经开启的传统楼市旺季金九,也并没有像往年一样,楼市热度居高不下,而是非常的平静。
受房贷利率上调影响,苏州楼市在下半年就开始走向低迷。
8月份,苏州首套首贷利率大部分破6%,房贷利率上涨,对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周期都有很大影响。尤其对以房换房的置换型改善,影响巨大。由于房贷利率上涨、放款周期变成长,直接影响了二手房的买卖周期,从而影响新房的成交量。
金融调控就是这么的强大,变相地让楼市降温。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钱的问题。不是苏州的地不香,而是开发商真的没钱……市场冷,回款慢,融资难……
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金融政策持续收紧,房企“三道红线”监管新规以及央行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分别从供需两端压降房地产信贷规模,倒逼房地产行业去杠杆。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划分五档,分别设定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两道红线。
对于房企而言,房贷利率上升和监管升级均会导致后续销售进一步放缓,房企回款压力增加。
其次,政府控制房企有息债务增长的“三道红线”的威力仍在不断发酵和扩大。
今年7月,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以后每年拿地的金额,不能超过他们全年销售额的40%,包括收购并购的方式。
自三道红线落地以后,房地产金融监管持续强化,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债券融资规模以及信托融资规模均出现下降。
“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以及供地“两集中”接连出台,比拼的就是房企资金实力。
我们知道,核心地段的优质地块和体量较大的地块成交总价,所涉投资动辄好几十亿,且开发投资周期长。
不具备融资实力、财务安全低的房企是“不配”去抢地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企仍旧可以拿地布局,一些资金实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近期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房企出现资金危机而面临破产。
从这个角度而言,“家大业大”的央企、国企在资金、融资维度有先天优势,所以在苏州这样的城市,即使土地新规非常严苛,央企、国企和经济实力强劲的民企仍旧有底气积极拿地,说白了就是“财大气粗”!
我们再来看苏州7号公告中斩获地块的房企,苏高新、中铁建、中海、建屋、圆融,包括新进房企五矿都是国企、央企,龙湖、星河、当代……皆是有稳健财务能力的头部房企,一言以蔽之,“有钱任性”!
前文我们说到作为两集中城市——苏州的土地市场降温了,其实不仅仅在苏州,杭州、合肥这两个长三角重点城市近期的二批次集中土拍也走冷。
杭州的二批次集中土拍延期至10月12日开拍,10宗竞品质地块明确指出需要报名房企满3家才可正式竞价,结果9幅地块报名单位不够三家,无法进入后续正式竞价环节,相当于“流拍”。
这十宗地块由于竞品质的门槛要求、现房销售、起价过高的原因,导致利润率过低,房企参与意愿较低,而且加上是首次推出的竞品质地块,规则细节并不明确,大多数房企也不会轻易试水。
合肥二批次土拍之前,房企报名名单流出,17块地中有5幅地块无人报名将面临流拍,业内评为“合肥近几年来最惨烈土拍”!
从结果来看,8宗地块仅有一宗地块触发摇号,最高溢价率为14.71%,其他6宗的溢价率均在3%以内,相对首次集中土拍14宗地8宗地触顶摇号,热度降低了不少!
比苏州早一天开拍的成都,底价成交成主旋律,58宗涉宅地块中13宗溢价成交,其余都是底价成交,且拿地房企大部分都是国企。
之前,我们在苏州的土拍预告里就提到,两集中城市青岛、济南、天津和福州在调整土拍规则后,土地市场开始降温。
青岛二批次土拍故事(事故)多,成交了76宗(终止8宗,中止3宗),除了熔断的4宗地,其他均为底价成交,整体溢价率0.46%。
济南无一地块溢价成交,更是有17宗地块因无人报名竞买而临时撤牌,导致流拍率飙升至30%以上。
天津40宗地平均溢价率仅有0.6%,较首批集中成交地块的溢价率大幅下降10%,二轮土拍流拍率大幅上涨至34%。
福州19宗涉宅地有4宗中止出让,最终成交13宗住宅用地,2宗流拍,流拍地块多位于外围城区。
济南流拍35%,天津流拍34%,福州流拍32%,青岛流拍10%...二轮集中“抢地”的热况不再,两集中城市的土地市场彻底冷了。
朋友圈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话,说这样的形势之下,开发商开始“躺平”了。
那么苏州楼市将会何去何从呢?
首先在地市方面,我们必须要承认,苏州二批次集中土拍落幕后,苏州未来的土地市场包括楼市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拐点,进入发展平稳期。
也就是说,随着7号公告土拍的落幕,苏州如火如荼的土拍时代已经结束。
大几十轮的加价、几百个马甲抢地的热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对于购房者来说,拿地开发的房企都是“有头有脸”的国企、央企及实力强大的头部房企,他们拥有稳健的财务和完善的战略部署,保障了开发的稳定性。所以购房者认准国企央企等大牌房企,安全系数、品质更高,不具备融资实力、财务安全低、踩了三道红线的开发商最好不要去碰。
除大型国企、央企外,财务稳健的头部房企及“地方龙头”房企可以放心选。
的确,财务稳健、战略清晰的头部房企以及地方龙头房企,它们拥有大量土储、良好的政府关系以及产品、品牌、客户基础等优势,购房者选择这些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可以规避一些风险。
对于房企来说,融资渠道全面收紧、白热化的土地市场、以及逐渐摊薄的利润空间的时代下,房企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拿地机会,做好客研定位,花功夫在产品精研上,以致力于产品品质的提升。
尤其是苏州市面上还有大量在售以及即将开售的新盘,新盘选择充足,房企只有在产品力提升上持续精进才能受到购房者的青睐。
那么房市将会何去何从呢?
其实这回房企之所以如此冷静谨慎,也是因为近期新房和二手房市场走冷。在新房和二手房都处在高库存的状态下,接下来的市场成交量不容乐观。
部分去化艰难的新房或将采取进一步的优惠促销方式,二手房市场分化或成常态,而议价空间也还会进一步加大,二手房的量价会结构性持续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