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怎样去提高当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发展就业,常州最近在一场推介会上给出了不错的答卷。一方面,常州介绍了自身的优越条件,当地的产业众多再加上浓厚的创新氛围,而且,常州也给出了很多应届毕业生难以拒绝的优惠补贴。
怎样去提高当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发展就业,常州最近在一场推介会上给出了不错的答卷。一方面,常州介绍了自身的优越条件,当地的产业众多再加上浓厚的创新氛围,而且,常州也给出了很多应届毕业生难以拒绝的优惠补贴。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10月18日,常州“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在南京隆重举行,会上,常州大学生联络服务站·南京分站、江苏省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13个项目进行签约。从10月15日起,江苏常州正式启动“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兵分七路,赴14个城市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用真“薪”实意招商引才。
推介会现场
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土壤肥沃
常州拥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良基因。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5.3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26位、全国地级市第8位;人均GDP位居全国城市第7位(不包含资源型城市)。
制造业是常州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截至去年底,全市有工业企业近6万家,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全国轨道交通、输变电、工程机械、光伏等重要生产基地。在长三角27座城市中,常州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始终位居前十强,被誉为中等城市创新的“常州样本”。
推介会现场
近年来,常州在科技创新领域大胆探索,形成了以“创新链与人才链双向融合”“产业链与资本链双轮驱动”为特征的常州创新生态模式。常州率先启动国家职教高地示范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人才群星闪耀,发展贡献突出
今年常州《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做到不分产业类别、不设企业主体限制,全覆盖享受。《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打响APP非申即享、直达兑付品牌;首次采用编制池等特殊招录形式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68名,占事业单位引才总数17.9%;全球人才云聘会、“常州国际创客周”等活动均首次在常举办。
揭牌仪式
倡导“青春留常”,生活安居“双资助”。开展“青春留常”计划。对企业新引进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的,分别给予每月300元、500元、8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年。对无本地自有住房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给予每月500元、600元、800元租房补贴,连续补贴3年。在常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且抵常工作3年内首次购买本地商品房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2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对经认定的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对企业新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才,分别参照全日制本科、硕士的条件享受生活、租房和购房补贴。
聚焦“高峰高原”,“高精尖缺”大资助。对顶尖人才(团队)来常设立科研院所、领办创办重大人才企业、创新创业的,根据顶尖人才(团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量身定制的特殊支持,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对创业类顶尖人才(团队)项目给予100万元-1亿元的特别支持;对企业创新类、事业单位创新类顶尖人才(团队)项目给予30万元-1000万元的特别支持。瞄准境外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布局境外离岸孵化器,根据引才成效,分别给予2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
人才优居”方面。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区等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或改造10万套符合青年生活需求的人才公寓。在人才公寓中配套规划“青年驿站”,为来常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最长3个月的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等综合服务。
产才共生共荣,奋力走在前列
今年,常州还重磅出台《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20条创新政策和31个配套实施细则在同类城市中保持了先进水平,围绕“引才聚才、创新与资本融合、企业创新主体、产业链创新、双创平台布局、院校创新策源、创新氛围营造”七大重点,锻造最强发展引擎。
此次政策力度大,将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达2000亿元规模,如对重大创新平台可给予最高1亿的支持。惠及广,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接近5000家),研发费用年度增长20万元(含)以上的,给予增长部分最高10%的奖励等;解痛点,面向每年引才10万人的目标,针对青年人才生活居住成本问题、高层次人才薪酬收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