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最近,学区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们对于学区房的执着让整个市场为之侧目,这让房产开发商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于是就有了“名校环城”的景象。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报道《长春“名校环城”: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矛头直指楼市炒作学区房的行为。
最近,学区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家长们对于学区房的执着让整个市场为之侧目,这让房产开发商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于是就有了“名校环城”的景象。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报道《长春“名校环城”: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矛头直指楼市炒作学区房的行为。
其实,这也不是个例。近年来,各地新建的“名校冠名”学校数量激增。但名校未建成,营销已先行。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抱着“买房进名校”的心理预期,一些买房人购房后却发现,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导致孩子难以入学,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这样的情形不仅发生长春或被点名的部分一线城市,在南昌楼市,这些年同样因为一股名校兴建“分校”的热潮,生出不少争议。
“名校环城”!新华社怒批: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
据报道,在吉林省长春市多个新城区,坐落着不少号称某知名高校新建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周边有众多新建楼盘,这些新建学校已然成为周边楼盘的营销“利器”。
一些尚在规划中的“教育用地”尚未建设就被作为营销噱头。有的楼盘展板上注明楼盘旁有一块“教育用地”,售楼员介绍:“我们不承诺学区,但房子距离这所名校多么近。”
对于名校而言,一方面得到了高额托管费,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实现低成本“版图”扩张,并为其教师提供晋升平台。对于开发商而言,土地拍卖之前,一些地方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一类学校”,即名校冠名学校,部分房地产商也会在销售中炒作学区概念。
因此,近年来,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学校数量激增,“名校来了好‘摘’”、“名校来了房好卖”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除了喜“新”厌“旧”,名校扩张还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新华社提出要遏制“名校冠名”冲动,落实“房住不炒”政策。
屡禁不止!名校扩张背后,谁在推波助澜...
其实讨论名校扩招与开发商共同牟利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今年2月,新华社一篇名为《挂着名校牌子,收费高,却很孬!有名无实的“冠名办校”值得警惕》的文章就狠狠的揭露了民办挂牌分校的乱象。
文章指出,全国多地的“冠名办校”有名无实,不仅收费高,成为地产商的销售招牌,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还挤压了真正的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抢夺优质生源,学生的入学权益受到损害。其中还点名批评了重庆的一些房地产企业,因宣传的名校落空而引发社会矛盾。
但事实上,不管是长春、重庆,还是其他一二线城市,早就针对名校扩张与学区房乱象的问题出台过相关政策,但是不管从具体方式还是执行效果上都不尽如人意。
因为,从一些地方冠名学校的运行情况来看,建校初期都存在很多困难,虽然硬件设施先进,但教师队伍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老百姓也往往只认牌子。而对于一些地方政府,以名校分校来吸引开发商高价拿地,本就是“三赢之举”,地方、开发商、校方皆大欢喜,自然也无心遏制乱象。
但是,义务教育发展显然不能打什么“名校”“龙头校”的概念,不能给开发商挑起“择校热”创造条件,而应致力于强弱教学资源的平衡配置与协调发展。
名校扩张时代!学区房市场面临考验
南昌的名校数量也不少,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红谷滩。而这些年随着集团化办学的兴起,南昌各个板块新区名校的分校、集团校、联盟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但是首先,所谓名校能否真的在质量上有保证,还不好说。名校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还是教学质量。
可现实中,很多学校新则新矣,因底蕴浅,“软件”并没跟上。开发商打着“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名校冠名,一挂就灵”的噱头吸引买完房后,家长很可能得到与之不符的结果。
其次,“名校环城”现象,本质上是当下某些社会痼疾的集合体。
很多家长唯恐孩子输在“中小学”起跑线上,开发商或售楼方则利用其教育焦虑借机炒作。“名校环城”现象,其实还是炒“学区房”的翻版。搞的是噱头,行的是地产营销之实。
到头来,“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之下,害的是学生,坑的是家长——开发商与售房者们让“名校环城”成了“焦虑制造机”,还由此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而类似的维权事件,这两年并不在少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本是好事,但是如新京报评论的那样,不能让开发商借势坐收渔利,家长被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