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返回
文章详情

城区的常住人口增多 我国新添一个“超大城市”

文章摘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得速度很快,许多城市都大力发展经济,不仅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前来工作。每年的一二线城市竞争都很激烈,有些城市因为所居住的人口多而成为超大城市,通过人口普查而统计每个城区的居住人口,从而就有了特大城市的存在。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得速度很快,许多城市都大力发展经济,不仅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前来工作。每年的一二线城市竞争都很激烈,有些城市因为所居住的人口多而成为超大城市,通过人口普查而统计每个城区的居住人口,从而就有了特大城市的存在。

  人口规模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这种不对应与特例主要体现在中段及尾部特大城市上,近日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城,特大城市14座: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据国家统计局说明,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此前,住建部于2020年底最新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符合中国“超大城市”标准的有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6城,“特大城市”则是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10城。对比最新发布的情况,总共有成都、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大连6城实现了晋级。其中,成都是唯一新增的超大城市。

  过去十年,成都人口增加了581.89万人,总数达到2094万。目前,成都城区人口已经达到1334万,不仅成功迈入超大城市之列,而且实现了对“北方第二城”天津的反超,两者城区人口相差足足241万人。

  当然,跟同在西南的重庆相比,成都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城区人口,目前都还略逊一筹,但绝不要小看成都人口未来的成长空间。根据已披露的部分城市2035年常住人口规划,2035年成都拟将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虽然总量上仍无法企及重庆,但城区人口能否反超,也充满悬念。

  与晋级6城对比鲜明的,是苏州、宁波这些经济强市的“落榜”。尤其是苏州,论常住人口,拥有1274.83万人的苏州排名全国第九,高于佛山、昆明、大连等晋级城市,却没能出现在“扩容”后的名单上。

  这是因为两者的标准不同。

  今年5月发布的是各大城市市域范围内的广义人口数据,而此次披露的则是其中的“城区人口”部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明,所谓“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佛山、南京、沈阳、济南、昆明、大连等城市虽然市域范围内的人口总量尚未过千万,但城区常住人口却已超过500万,因此入列特大城市名单。反观苏州,尽管全市总人口不少,但除掉代管的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市,其市本级人口只有不到672万。再减去其中的农村人口分布,城区常住人口便已不足500万,没能跻身特大城市之列实属正常。

  事实上,这并非苏州一地遇到的问题,究其根源与中国独特的地级市体制有关。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严格意义上都不是“市”,而是地区。只不过有些地区中心城区实力较强,由其代管各县市,表示对主城区认可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如苏州,底下县市实力太强,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偏弱,所以一旦比较城区数据——如城区人口、城区GDP等,就可能落了下风。

  需要指出的是,相较市域总人口,城区人口数据更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真实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因此更受重视。很多指标,比如城市修建地铁的门槛、建筑允许高度、甚至户籍管理都与“城区人口”挂钩。为什么GDP排名全国前20的泉州始终无法通地铁,问题就出在城区人口不达标上。这也是最近些年,各地积极力推撤县设区的原因所在。

  这两年,楼市流行一句话“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而楼市又被称为“城市的股价”,那么是不是说人口越多的城市,就越有竞争力,发展必然越好呢?也不尽然。

  对比21个超大、特大城市与23个GDP万亿城市名单,我们发现,东莞、沈阳、哈尔滨、昆明、大连这5座特大城市的GDP尚未超过万亿,而苏州、宁波、无锡、泉州、南通、福州、合肥等7座万亿城市,则未能进入特大城市之列。

  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具体到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地域分布上,“全国第一大省”广东坐拥最多名额(4个),倒也实至名归。而并列第二、各有两座城市上榜的山东、辽宁,这两年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虽然拥有3座超大、特大城市,数量与长三角持平,但两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中,新晋级特大城市哈尔滨更是过去十年全国唯一人口净流出的省会城市。其“七普”常住人口较“六普”时减少了60多万,差一点失守千万大关,只是因为城区人口还是增加,才得以成功晋级特大城市。

  可见,单纯追求城市规模、人口多少,并不一定直接带来经济增长。很多北方城市面积硕大、人口众多,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营商氛围不尽如人意,有的经济总量可能不如南方一个强县,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当然,这种种的不对应与特例主要体现在中段及尾部特大城市上。对于头部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还是保持高度统一的。比如目前已经确定的9座国家中心城市,无一例外都进入了超大、特大城市行列。而北上深这三座一线城市,无论是城区人口,还是GDP体量,都稳居前三,领先其他城市,其三足鼎立的格局愈发固定,短期内难以改变。